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形成了反对...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形成了反对战争求和平的社会潮流。反战文艺作品大量涌现,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埃里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和美国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918年在英国成立的致力于宣传国际仲裁和全面裁军的“国际联盟协会”,到1922年已经拥有会员20万人,1932年则发展到100万人:1921年在英国成立的坚持绝对和平主义的“不再战运动”,出版《不再战》刊物达15万份。在国际政治领域,列宁发表《和平法令》之后,威尔逊提出了十《世界和平纲领》,倡导成立企图用国际法约束战争的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反对战争求和平的社会潮流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战胜国对战后的世界作出了和平的安排,即几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国际社会为维护和平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社会潮流的影响。

 

 

(1)措施:文艺界进行反战宣传;民间力量建立反战团体,开展和平运动:以列宁和威尔逊为代表的政治家提出维护世界和平的方案;战胜国召开国际会议构建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2)影响:有利于一战后的世界和平及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机制提供借鉴:但对20世纪30年代英法绥靖政策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解析】 (1) 措施:据材料“反战文艺作品大量涌现, 1918年在英国成立的致力于宣传国际仲裁和全面裁军的国际联盟协会,1921年在英国成立的坚持绝对和平主义的不再战运动”,出版《不再战》刊物达15万份可知反战文艺作品的出现,组建民间反战团体,开展和平运动扩大反战宣传;据材料在国际政治领域,列宁发表《和平法令》之后: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世界和平纲领》》,倡导成立企图用国际法约束战争的国际联盟,列宁和威尔逊为代表的政治家提出维护世界和平的方案;结合所学可知,国际联盟的建立促进了和平的发展。 (2) 影响:据材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战胜国对战后的世界作出了和平的安排,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迎来短暂的和平,各国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也对之后英法绥靖政策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  据《吴问》记载,晋国赵简子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往昔籍而不税的籍田制显然已被废除;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赵裹子辅政时期,晋国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摘编自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以晋国赵氏为个案》

(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变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国赵氏变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3苏维埃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事记(局部)

苏维埃俄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17年

11月

列宁宣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949年

10月

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1918年

国内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英法日等国干涉苏俄革命

1950年

夏,基本肃清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0月,志愿军受邀入朝作战

1918年

11月

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由国家按定额供应生活必需品

1950年

11月

严厉打击倒卖银元,平抑米棉价格,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

1919年

1月

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不按期完成的,其储根一经发现,当即没收

1952年

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

 

 

——摘编自严志梁《世界近现代史》

比较苏维埃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事,自拟论题,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题必须体现中外比较,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华帝国国力强盛,传教士不能“一手拿十字架,一手拿宝剑”,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文化渗透,而必须采用适应中国国情的适应性策略。1582年利玛窦到肇庆后,极力结交广州提督、肇庆知府等明朝官僚及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赠献日晷、自鸣钟、地图等“方物”,并与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同文指算》《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译著。以扩大自己的影响,方便传教。耶稣会士明白想楔入中国社会,必须适应中国习俗,为此他们“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很多传教士在意识到士大夫阶层在中国的重要性后,为自己取具有中国韵味的名字,并改穿儒服,以“西儒”形象优游于士大夫群中。在传教同时,罗明坚和利玛窦合编的《葡汉辞典》,葡萄牙耶稣会士曾德昭著《大中国志》,为西方人理解中国,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提供了理论前提。

——摘编自《略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之成因”》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武力侵略,《望厦条约》、《北京条约》中关于允许外国来华传教的条款,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依据。一些传教士鼓吹对华发动武装侵略、干涉中国内政,激起国人对基督教的仇恨和排斥,各种教案频频发生。传教士采取了多种活动改善基督教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在太平天国、戍变法、辛亥革命中都有传教士的影子。传教士在中国大力创办文化事业,在19世纪后半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约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1840-1919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大约创办了5000所教会学校。西方传教士还积极参与中国的赈灾活动。李提摩太曾说:“(赈灾活动后)一些国人对传教士的称呼从“洋鬼子’转变为‘洋大人’,这体现了一部分国人已经在外国传教士所给予的‘恩惠’中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

——摘编自《近代中国基督教传播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明末清初相比,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变化。评析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查看答案

1971年尼克松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增加10%的进口税。于是,各国与美国谈判,最终以美元贬值10%及其他国家货币升值而告终,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10%,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表明

A. 国际贸易体系陷入混乱

B. 美元丧失了国际货币地位

C. 美国实行通货紧缩政策

D.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冲击

 

查看答案

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放任”才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然而,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这一现象说明

A. “新政”因遭到激烈反对而不断趋向保守、稳健

B. 罗斯福试图让步以缓和与反对者间的矛盾

C. 传统理念可改造成为改革服务的精神动力

D. “新政”未改变“自由主义”的政策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