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起来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起来的“宗藩关系”是能够奏效的,从而维持了东亚世界的长期和平。但某些时候,中国也不得不使用武力帮助藩属国抵抗外敌。如明正德六年(1511年),满刺加被佛郎机(即葡萄牙)人攻陷,该国国王派使节向明朝求援……到了晚明,随着东亚世界新的地区强权兴起,它们不断挑战中国在既有的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甚至直接向中国发起进攻。结果,东亚固有的国际秩序名存实亡,其主导者明朝被迫面对一个截然不同而充满危险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伯重《历史复盘:“中华朝贡体系”得与失》

材料二  当中国被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之时……中国外交开始了被迫的转型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并设法维护清朝的统治。在此后一系列交涉过程中的失利也使得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清政府的对外交往不再是只重“天朝”虚名的礼尚往来的传统模式,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兴亡的对外交涉。当统治阶级在其保护传统的心态下进行勉强效仿西方模式而试图调和矛盾的同时,侵略的创伤却促发了中国开始观察世界、学习先进的行动,激发了中国内部促进变革改变困境的力量……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推进了中国在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路遥《筒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以后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

 

 

(1)变化: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国家的侵扰与破坏;与西方贸易增多,获得先进技术,东亚新兴强权国家兴起;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国力受到影响。 (2)特点: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从务虚向务实转变。 评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推动了外交理念的变革;开阔国人视野,增强了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有利于近代中国融入世界潮流,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任意,两点。其历史影响从政治、外交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条理清晰即可酌情赋分。) (3)新态势: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如对外交往领域更加广泛);外交政策日趋灵活(如“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外交思想日趋成熟(如淡化意识形态的对峙)。 【解析】 (1)变化:根据“随着东亚世界新的地区强权兴起,它们不断挑战中国在既有的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甚至直接向中国发起进攻”概括得出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 原因:根据“满刺加被佛郎机(即葡萄牙)人攻陷”得出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国家的侵扰与破坏;根据“东亚世界新的地区强权兴起”得出东亚新兴强权国家兴起;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政治腐败,国力衰落。 (2)特点:根据“当中国被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之时……中国外交开始了被迫的转型”得出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根据“清政府的对外交往不再是只重‘天朝’虚名的礼尚往来的传统模式,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兴亡的对外交涉”得出从务虚向务实转变。 评析:可从积极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回答,积极方面,根据“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兴亡的对外交涉”得出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根据“促发了中国开始观察世界、学习先进的行动,激发了中国内部促进变革改变困境的力量”“推进了中国在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得出开阔国人视野,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还可从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等角度分析回答,局限性,根据“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得出没有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分析。 (3)新态势:根据“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得出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根据“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得出外交政策日趋灵活;根据“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得出外交思想日趋成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充斥全球,对美国贸易大幅顺差。随后美国采取各种措施来打压日本经济,其中以1985年9月美国召集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签署的“广场协议”最为有效,逼迫日元三年内升值达50%,之后日本经历了“失去的20年”。这反映了

A. 美日的盟友关系已经名存实亡

B. 意识形态影响决定国家对抗

C. 新兴经济体对旧经济秩序的影响

D. 美国失去了经济霸主地位

 

查看答案

传统观点认为苏联“计划社会”的思想,是来自恩格斯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学说;后来有研究者认为,是部分地来自战争的经验;又有学者指出,应该是来自一种不可抗拒的压力,即如何应付在提高国家生产水平中出现的连续而长期的问题。据此可知,关于苏联“计划社会”思想的认识

A. 缺少对欧洲和世界视角的观察

B. 受到研究学者视角的影响

C. 新学者的研究观点总是标新立异

D. 受研究者阶级立场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表是1831年和l834年法国爆发两次里昂工人起义时的相关评论

 

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涅在信中说

“在德国,资产阶级还在反对王朝和贵族;而在法国,无产阶级却站起来反对资产阶级了。”

里昂《工场回声报》报道

“安息吧!……你们的鲜血滋润了这片土壤,从那里一定会生长出无产者解放之树!”

马克思和恩格斯评价

它是法国和欧洲阶级斗争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这反映出:

A. 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统治更残暴

B.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 世界无产者进入联合斗争新阶段

D. 无产阶级开始有科学的革命理论作为指导

 

查看答案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说:“法律就是宣布正义。正义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因为它是人们相互交往中的一种有益的东西。”另一位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也曾说:“法分为自然法和人定法,无论是自然法还是人定法,都是正义的表现。”这意在强调

A. 自然法与人定法存在区别

B. 人定法必须符合自然法精神

C. 罗马法要体现维护正义

D. 古希腊的立法标准和本质

 

查看答案

下面两幅图是我国l964年的宣传画,捕绘了我国大批年青人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没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 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

B. 实现了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

C. 基于国家对国际形势的分析

D. 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