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在土地管理方面出现了立契、申牒或过割制度,规定土地买来必须通过官府,进行书面申报和登记,才算有效,否则要受到处罚。唐朝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A. 杜绝土地兼并
B. 保证财政收入
C. 调整赋役制度
D. 推广租佃经营
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A. 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 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 阶级矛盾彻底消失
D. 中华帝国长期繁荣
汉、魏时,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协助办事的官吏);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归吏部选授,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这说明
A. 官员素质日渐提升
B. 行政效率日益提高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官僚机构渐趋膨胀
下图是某教师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做出的脉络图。其中③处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
B. 焚书坑儒受到沉重打击
C. 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强化
D. 三教并立丧失正统地位
土地兼并往往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统治者虽然采取措施,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但始终不能阻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在于
A. 封建土地私有制
B. 社会动荡不安
C. 豪强地主势力阻挠
D. 重农抑商政策
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
A. 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 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 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 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