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这反映唐诗
A. 是研究唐朝政治的主要史料
B. 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
C. 促进了文化逐渐向平民转移
D. 是中华文化辉煌的重要象征
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 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
C. 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
D. 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
唐代在土地管理方面出现了立契、申牒或过割制度,规定土地买来必须通过官府,进行书面申报和登记,才算有效,否则要受到处罚。唐朝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A. 杜绝土地兼并
B. 保证财政收入
C. 调整赋役制度
D. 推广租佃经营
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A. 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 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 阶级矛盾彻底消失
D. 中华帝国长期繁荣
汉、魏时,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协助办事的官吏);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归吏部选授,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这说明
A. 官员素质日渐提升
B. 行政效率日益提高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官僚机构渐趋膨胀
下图是某教师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做出的脉络图。其中③处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
B. 焚书坑儒受到沉重打击
C. 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强化
D. 三教并立丧失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