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施里芬计划”的主要战略计划是:先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短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迅速结束战争。这个计划的最大缺陷是
A. 速战速决
B. 两线作战
C. 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对手估计过低
D. 与德国国情不符
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
B. 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事务
C. 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
D. 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在于
A. 各国争夺世界殖民地的斗争
B. 萨拉热窝事件
C.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 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
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 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其基本用意是
A. 减少变法的阻力
B. 竭力拉拢维新派
C. 捍卫专制制度
D. 投机变法运动
“……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该材料
A. 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 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C. 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
D. 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