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韩婴《韩诗外传》说到:“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

韩婴《韩诗外传》说到:“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反映了井田制

A. 是土地公有制

B. 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C. 有农村公社遗存

D. 消除了社会矛盾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在井田制之下,各家互助互帮,资源共享的特点,带有一些有农村公社遗存,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说是平均分配,排除B项。社会矛盾仍然存在 ,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管子》说:“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反映出

A. 小农经济对工具要求较高

B. 铁器应用广泛

C. 铁农具决定小农经济产生

D. 铁农具应用普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甚至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竞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文

请回答:

(1)德国提出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引用有关文字加以说明。

(2)双方对当时一战的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请说明理由?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一问题?

 

查看答案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特点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并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查看答案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一战的影响是

A. 引发了十月革命

B. 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 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 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