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下表:
分类 | 人类人身人伦人的活动 | 动物狩猎畜牧 | 植物农事耕作 | 天象气侯时间 | 山川河流方位 | 战争兵器 | 服装居住 | 交通 | 文化娱乐 | 宗教 | 数量物性 |
比值(%) | 20 | 17 | 15 | 9 | 7 | 8 | 7.7 | 3.6 | 3.1 | 3.6 | 3.6 |
材料说明,殷商时代
A.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 人类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
C.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 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 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 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 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 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
A. 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B. 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
C. 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
D. 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可见,先秦时期的三家思想
A. 君民关系方面没有区别
B. 都主张开明君主治国
C. 都把育人的道理摆在首位
D. 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的特点
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 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
B. 国家的统一日益成为政治现实
C. 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
D. 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