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发表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由此可见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 民生主义蕴涵着社会主义要素
C.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 民生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严复认为天下大道是相通的,例如,他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由材料可见,严复主张
A. 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为两截
B. 主动接受自然进化
C. 在中国传统中寻找强国之道
D.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洋务运动期间,“塞防论”与“海防论”争论不止,到19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才建成了五只各自为政的舰队,后多年未添置新的舰船,这几只水师分属不同政治势力,实际上清朝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海军。这反映了
A. 晚清集权政治开始受到冲击
B. 海权论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
C. 派系林立导致国防策略失败
D. 中国重陆轻海的观念开始转变
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D. 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黄宗羲认为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告诫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上述思想
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D.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