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子产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大臣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随便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么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样就不怕长官了,反而会导致犯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到处泛滥,郑国也会因此而完蛋。子产给叔向回了一封信,表示要坚定不移公布法律。结果呢?犯罪案件减少了。晋国在子产铸刑鼎之后20多年,也把刑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了。可是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对。孔子说,晋国大概因此要灭亡了。人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怎么能显出贵族的尊贵?

——马立诚《子产铸刑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铸刑鼎”改革的实质及遭到反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产“铸刑鼎”改革的影响。

 

 

(1)实质:否定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原因:①公布法律损害了贵族的利益;②大臣担心公布法律会引起社会动荡(社会混乱或违法、腐败贿赂等现象严重);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法律的公布与之矛盾。 (2)影响:①使民众有法可依,是中国法制史的一大进步;②打击了奴隶主贵族;③有利于郑国稳定社会秩序;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晋国等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解析】 (1)实质,根据材料“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否定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的角度指出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铸刑鼎”改革的实质。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公布法律的后果、大臣的担心、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等方面分析遭到反对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要坚定不移公布法律。结果呢?犯罪案件减少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制史进步、打击奴隶主贵族、稳定社会秩序、顺应历史潮流等方面分析子产“铸刑鼎”改革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王朝,其制度影响深远。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西周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各阶级内部有较细的等级划分。《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役使)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台。”其中王、公、大夫为贵族,士为最低等级的贵族。士以下为奴隶,奴隶又分为皂、舆、隶、僚、仆、台六个等级。平民又分为国人与野人。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西周社会结构的特点,并说明背后反映的政治状况。

 

 

查看答案

某些画家特别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这种美术风格始于

A. 新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后印象画派

D. 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下图是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刊物的政治漫画,其场景似是两个实力极不相称的人的搏斗。左为骑在火车头上的重装骑士,其徽号为“monopoly”(垄断)。

右为骑在瘦马上瘦弱的赤脚男子(劳工)手持铁锤。作者试图以此漫画说明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无产阶级不畏强权暴力

C. 垄断资产阶级操纵政治

D. 自由放任思想的合理性

 

查看答案

科幻片《星际穿越》是对“以一种全新的模式重建了宇宙体系,物体不只是三维空间,而是四维的,长、宽、厚与时间组成四维的时空连续统一体”科学理论的具体形象的表达。该理论的提出

A.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B. 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

C. 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 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查看答案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