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
B. 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
C. 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D.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 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
B. 周朝礼制没有遭到破坏
C. 承认了土地私有
D. 井田制遭到破坏
材料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时期的教育?这种状况什么时候被打破?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主张,汉武帝采纳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什么?他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材料三、1949—2016年的新中国教育
(3)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崇俭黜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美德,但传统的节俭并非积累资本以扩大再生产,而主要是为了适应物质匮乏的社会状况。正如王夫之所言:“俭过也则吝,吝则动于利以不知厌足而必贪。”吝啬和贪婪使皇帝、百官以至豪民拼命聚敛财富,置大量财富于无用武之地,导致民生日困,国家危亡。因此,王夫之主张将财富用于消费,还利于民。他强调官员和富人应该“养贤”乃至“燕游”,这样虽“有费之名”,但获利的却是俭、反对奢侈的观念进行修正,提倡以利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消费。
——萧萐父《王夫之评传》
材料二、亚当.斯密认为影响资本积累的关键因素是节俭。无论是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还是扩大厂房、改良机器等方面,都必须先有资本的积累,而资本增加的根本方法就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组织者的节俭。因此,亚当.斯密谴责奢侈,提出“奢侈是公众的敌人,节俭是社会的恩人”。
——邹柏松《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二,比较王夫之和亚当.斯密消费观的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夫之和亚当.斯密消费观产生的不同社会背景。
材料三、1931年,凯恩斯断言,“节俭会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如果你储蓄5先令,就会使一个人一天失去工作”,在鼓励家庭主妇大买特买的同时,他还鼓励政府疯狂建设,“为什么不把从威斯敏斯特到格林尼治的整个南伦敦都拆掉,然后再漂亮地建起来?……这样会雇人吗?嗨,当然会!”
——纪玉山《正确认识凯恩斯消费理论的确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凯恩斯的消费观。
(4)谈谈你对古今消费观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唐中央官制结构图
材料二、唐朝结束了家国一体的国家体制,开启了皇帝
——官僚政治体制。——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
(1)据材料一二,比较秦九卿与唐六部职能的不同。
材料三、三省六部制的三省中,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敕诏,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从而彼此制约,但这个原则并没有始终得到贯彻。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其他官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
(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材料四、
(3)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中央官制,与秦唐两代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这会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