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叶以后徽商日益繁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便回家乡购置十地。此后,民间的土地纠纷愈演愈烈,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于是,明政府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明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解决民间土地纷争
C. 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D. 禁止民间土地买卖
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 货币贬值加速
B. 自然经济解体
C. 农民税负增加
D. 土地兼并严重
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时期 | 规定 |
曹魏 | 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 |
西晋 | 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娟、帛)的课田。 |
北魏 | 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给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农民需交纳粮食和布帛。 |
唐代 | 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娟布麻。 |
A.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B. 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C.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下面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质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出土地点 | 犁具 | 其他起土农具 |
陕西韩城 |
| 铲范6件,锄范6件 |
山东莱芜 | 铧冠范4件 | 大铲范6件,锄范2件 |
山东藤县 | 犁范 | 锄范(数未详) |
河南南阳 | 铧冠范模50多件 | 锤范(数未详) |
河北满城 |
| 锄范8件 |
A. 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C. 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D. 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 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
C. 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
D. 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
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
B. 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
C. 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D.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