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公里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驿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

——摘编自张洪恩、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域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明清时期,是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明代嘉靖年间,江南市镇已有三百余个,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则达到了五百多个,人口维持在万人上下……江南地区外襟长江带运河而通大海,内部水网纵横。吴江、吴县、长洲,多沿运河及共支流分布,大致间距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常见模式,形成较为均匀的城镇分布……舟定、太仓、昆山多分布于冈身地带(江南的一种地形),这与该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了密切联系。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分布、结构与网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交通的特点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1)特点:交通工具落后;交通干线驿站繁密;城市内交通干线主要为过境交通。 影响:导致城市规模小;影响城市功能;带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2)特点:数量多;分布均匀(密集);位于交通要冲;多处于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 因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区域分工和商业的发展;人口集中市场繁荣;交通便利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可见古代交通工具落后;材料“沿交通干线驿站、驿铺非常繁密”,可见交通干线驿站多;材料“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可见城市内交通干线主要为过境交通。第二小问由材料“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公里的集中布局平面内”,可见交通工具落后导致城市规模小,影响城市功能的发展;由材料“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可见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带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影响了城市布局。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则达到了五百多个”、“” 较为均匀的城镇分布、“江南地区外襟长江带运河而通大海,内部水网纵横”等信息归纳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均匀;位于交通要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商业的繁荣程度;交通是否便利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2)材料二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四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清乾隆年间规定:“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3)材料三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指的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材料五  在乾隆时,山西商人“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山西商人贩运福建武夷茶,或安徽茶,或湖广茶,经水陆之途运销至北京、归化城、张家口、蒙古草原和西北的甘肃兰州、新疆伊犁等地,路程数千里,资本用量大,周转慢,需要大量货款。晋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而各地商号的盈利,均须解回山西总号,统一结账分红,同时总号与分号之间,也要发生资金调拨。由于乾嘉以来社会极不安宁,为了解决运现银问题,以汇兑形式出现的山西票号就产生了。

(4)根据材料五,概括晋商创立票号的原因。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A. 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B. 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 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

D. 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查看答案

统计,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三年(1832),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了

A. 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B.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社会动荡

C.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D. 闭关锁国下外贸仍有一定发展

 

查看答案

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D. 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查看答案

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A. 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 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