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西汉前期,盐业生产与流通多把持在一部分诸侯王和富商大贾手中,他们“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外事扩张,内事兴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实行盐铁官营的建议,并将建议提交朝中众卿讨论。同年,内定了采取盐铁官营的方案,准备时机成熟后向全国推行。一切准备就绪后,元狩四年,汉武帝派孔仅、东郭咸阳等官员巡行地方郡国,在各地设盐铁官署,选拔“故盐铁家富者”为盐官,负责具体盐务。并规定任何人不得私自煮盐,违法者将“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同时,由官府提供煮盐器具、雇工煮盐给予费用补贴。这些政策尽管遭到卜式等人的反对,但汉武帝一直坚持执行,由此奠定了盐业盐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
——摘编自齐涛《论汉武帝的盐业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盐政改革的原因及政策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盐政改革的作用和历史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公里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驿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
——摘编自张洪恩、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域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明清时期,是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明代嘉靖年间,江南市镇已有三百余个,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则达到了五百多个,人口维持在万人上下……江南地区外襟长江带运河而通大海,内部水网纵横。吴江、吴县、长洲,多沿运河及共支流分布,大致间距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常见模式,形成较为均匀的城镇分布……舟定、太仓、昆山多分布于冈身地带(江南的一种地形),这与该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了密切联系。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分布、结构与网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交通的特点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94% |
秦汉 | 117(全国) | 1048.35 | 5.72 | 94%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 215(南方) | 1167.7 | 3.85 | 90% |
隋唐 | 124(北方) 328(南方) | 1450.92 | 6.42 | 90% |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2)材料二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四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清乾隆年间规定:“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3)材料三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指的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材料五 在乾隆时,山西商人“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山西商人贩运福建武夷茶,或安徽茶,或湖广茶,经水陆之途运销至北京、归化城、张家口、蒙古草原和西北的甘肃兰州、新疆伊犁等地,路程数千里,资本用量大,周转慢,需要大量货款。晋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而各地商号的盈利,均须解回山西总号,统一结账分红,同时总号与分号之间,也要发生资金调拨。由于乾嘉以来社会极不安宁,为了解决运现银问题,以汇兑形式出现的山西票号就产生了。
(4)根据材料五,概括晋商创立票号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A. 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B. 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 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
D. 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统计,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三年(1832),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了
A. 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B.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社会动荡
C.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D. 闭关锁国下外贸仍有一定发展
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D. 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