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各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A. 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 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C. 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D. 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明朝政府曾将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并对地块统一编号,标明行政区名称及业主姓名、土地坐落、面积、四至等,同时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 防止农民随意迁徙
C. 完善地方行政区划
D. 削弱地主经济势力
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明确规定各类上地的用途。这一做法
A. 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B. 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C. 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D. 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
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A. 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B. 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
C. 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
D. 遗产继承以和谐家族关系为出发点
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
A. 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
B. 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C. 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D. 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 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C. 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 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