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2世纪左右,中西文化史上,有两件事令学者们扼腕叹息:一为中国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事件,大批文化典籍与儒生学者被坑杀埋葬;二为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被古希腊雅典判处死刑,其思想体系与睿智学说在如日中天时而殇。这说明
A. 专制主义的缺陷
B. 当权者的需要
C. 其思想违背了社会潮流
D. 其思想都体现民众的利益
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土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如果为了达到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而片面地强调整合土地,降低细碎化水平,结果往往是违背了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 家庭经营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B. 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规模经营
C. 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D. 推行土地流转违背了经济规律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应梁启超之邀访问中国,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实用主义哲学和以实验主义方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热烈讨论。这一讨论
A. 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B. 导致激进派与改良派汇流
C. 推动了哲学研究的国际合作
D.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下图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宣传画,从中可知
A. 日军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 国共两党开始联合抗日
C. 日本侵略军转入战略防御
D. 正面战场形势相对稳定
据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统计,1889年“内地铁货出洋以锅为大宗,其往新加坡、新旧金山等处,由佛山贩去者约五十余万口,由汕头贩去者约三十余万口,由廉州运往越南者四万余口”这些数据说明晚清
A. 中国炼铁技术领先世界
B. 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D. 洋务运动侧重开办民用企业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B. 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
C. 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闭关锁国
D. 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概括侵略的全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