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塞翁失马”的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

“塞翁失马”的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此结论与下列谁的观点最接近

A. 墨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孟子

 

B 【解析】 老子认为"一阴一阳"为之道,事物包含对立的两面;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根据题干中"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故事,反映了事物包含的对立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属于辩证法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等,不符合题意,A错误;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不符合题意,C错误;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既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悲惨的失败,而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与日本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中期发生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然而,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盟的政权性质和天皇专制的国体,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尚难以割舍与封建传统的粘着性。政府一方面通过教育宣扬儒教伦理,将继承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伦理奉为保持日本民族的“醇风美俗”。同时还将家庭的建立和维持与对国家的忠诚联系在一起,与天皇制的国家观紧密结合。具体而言就是:以家长为中心,从祖先到子孙渊源不断的血统联系是个别的“家族制度”,由无数“家族制度”集合而成的综合“家族制度”就是国家,天皇就是国家之家长。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将原来作为民间规范而盛行的“家族制度”法制化。1898年出台的明治民法,基本继承了幕府时代封建武士阶级“家族制度”的衣钵,户主权、家督继承和男尊女卑构成了近代日本家庭制度的三大支柱。

 

——编自田晓虹《近代日本家庭制度的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概括日本“家族国家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家族国家观”影响下,明治政府在教育和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家族国家观”的特征及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重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的农民起义还是孤立的散的。自发的“骚动”被轻而易举地镇压下去了。实现废除农奴制的不是起义的人民,而是政府。因为政府在克里木战争失败以后,看到农奴制根本不可能再保存下去了。

——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

材料二  185~1887年部分省区土地价格的变动情况。(单位:卢布)

 

省名

1854~1859年每俄亩的平均价格

1861年每俄亩定出的赎买贷款

每俄亩农民事实上支付

自由市场上每俄亩土地价格

1863~1873年

1882年

1887年

沃罗涅日

25.93

33.11

69.26

41.07

53.87

82.41

库尔斯克

30.14

40.91

75.55

40.42

81.78

112.22

 

 

——李桂英《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农民改革研究》

材料三  (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改革,是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对农民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在当代人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大改革”?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有学者认为: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

——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

材料二  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并分析两侧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

 

 

查看答案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杯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5年5月24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查看答案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候,建立候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洲、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2)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