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 推动实业救国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提倡民主科学
D. 挽救民族危亡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
A. 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 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
C. 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
D. 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
A. 革命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B.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 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斗争精神
D. 北方社会矛盾比南方缓和
古罗马法规定,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父亲不宜作儿子的证人,儿子也不宜作父亲的证人;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即可以躲避复仇。这些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 抛弃传统习俗
B. 忽视公平公正
C. 强调等级秩序
D. 尊重家庭伦理
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 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 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C. 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 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历史学家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实施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