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美国的国力相对下降,日本崛起,欧洲联合发展,西方国家形成经济上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第三世界涌现出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它们有的已发展成为地区大国。材料反映出当时
A.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B. 美苏两极格局名存实亡
C. 世界紧张局势的加剧
D. 各种政治力量重新组合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A. 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 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 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
A. 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
B. 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
C. 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D. 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A. 确立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的制度 B. 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
C. 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 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3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 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 民主独立,思想解放
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1945年重庆谈判后,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有学者指出这个通常被称为“双十协定”的文件并不具有“协定”的性质,其实称“会谈纪要”更为准确,这是因为
A. 国共双方都缺乏诚意
B. 国共实力悬殊地位不平等
C. 美苏暗中支持国民党
D. 解放区问题没有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