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也还存在许多其他重...

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也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战后,美苏形成冷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2)材料二反映了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国际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理【解析】 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总体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3)因素:国家实力。 【解析】 (1)原因:根据“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得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理【解析】 根据“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可知,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总体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变化:根据“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得出出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结合所学,回答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影响即可,可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3)因素:综合材料可知,影响国际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家实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人们常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这种民族精神的真正觉醒与近代哪一次战争有关?

(2)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据材料二,抗战时期民族精神进一步丰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

 

 

查看答案

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查看答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美国的国力相对下降,日本崛起,欧洲联合发展,西方国家形成经济上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第三世界涌现出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它们有的已发展成为地区大国。材料反映出当时

A.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B. 美苏两极格局名存实亡

C. 世界紧张局势的加剧

D. 各种政治力量重新组合

 

查看答案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A. 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 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 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

A. 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

B. 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

C. 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D. 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