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说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 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
B. 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C. 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宋代泉州港市舶司官员每年都要会同地方官去西郊的延福寺,共同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祈风仪式,祭海神通远王以祈求顺风。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佛教的祈福观念深入人心
B.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C. 东南沿海社会影响力上升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推知,当时的商业
A. 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B. 以齐鲁之地为交易中心
C. 对政权具有很大依赖性
D. 形成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新航路开辟影响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B. 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
C.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D. 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
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这反映出
A. 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
B. 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 《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
D. 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