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

《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A. 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 井田制趋于瓦解

 

D 【解析】 《诗经》记载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题干中信息体现了“私田”已经出现,并未体现耕作方式的进步,而且精耕细作技术是在宋元时期成熟,故A错误;《诗经》所记述的年代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此时土地制度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到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但并未出现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题干也无从体现,故B错误;由题干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井田制依然存在,小农经济虽然产生但并未发展完善,该项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由题干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可知私田已经产生,传统的国有土地制度井田制有瓦解趋势,该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汉贡禹上书称:“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材料反映汉代官营手工业

A. 规模庞大,不计成本

B. 高效运行,管理严格

C. 分工细致,技艺精湛

D. 产品精美,面向市场

 

查看答案

《齐民要术》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农具

A. 用于开沟播种

B. 方便除草培土

C. 便于深耕碎土

D. 可以防旱排涝

 

查看答案

春秋后期鲁国“履亩而税”产生的最深刻社会影响是

A. 巩固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 有利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 增加了周天子的财政收入

D. 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宫城,东西4里……皇城,东西5里,115步……城市,总110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54坊及东市……街西54坊及西市。”

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广东佛山镇“……晨,街西坊工聚之……织造老板供给纺工棉花二斤,收回棉纺一斤”“织造各种布匹,工人共约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仅此地约二千五百家织布工场……远胜苏杭”。

——《手工业发展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特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情况?通过材料三和前两段材料的描绘,你对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嘉靖以后,苏州堪称天下第一雄郡。在周围长达40里的城区内,东部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手工业区,西部是以商业为主的商贸区。在东区,“半城大约机户所居”,这里“比屋皆工织作”,“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构成了一个丝织商品生产的新天地。

材料三: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材料四:“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五:“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六: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其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新天地”是指什么?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这种“新天地”的原因。

(3)从材料三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4)从材料四到材料五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材料六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是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