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 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B.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 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D. 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 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 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 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吕思勉先生说:“假使魏晋以后,在商业上,有运巴蜀之粟,以给关中的必要,木牛流马自然会大量制造,成为社会上的交通用具的。不然,谁会保存它?”他意在说明
A. 科技发展由商业需求决定
B. 巴蜀与关中地区经贸联系松弛
C. 社会需求促进工艺的发展
D. 动荡的社会环境阻碍商业发展
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朝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 杭州府 | 湖州府 | 嘉兴府 |
田减少量 | 31顷 | 79顷 | 1354顷 |
地增加量 | 184顷 | 28顷 | 1560顷 |
A. 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
B. 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 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北京是商业中心
B. 繁忙的海外商运
C. 交通运输的便捷
D. 区域商帮的出现
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发展造成农业衰退
B. 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