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成累万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由政府组织生产、销售、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

——摘编自汪圣铎《两宋货币史》

材料三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管理。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打击豪强富商,加强中央集权;缓解土地兼并,稳定农业生产。 (2)变化:官商分利;重视商业发展,注意商税的合理征收。 影响: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3)变迁:两宋路线比汉朝更发达(航行更远,线路更多);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管理越来越规范;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增多;民间外贸日益发达。 【解析】 (1)依据材料中“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得出:解决财政困难;依据材料中“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得出:打击豪强富商,加强中央集权;依据材料中“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得出:缓解土地兼并,稳定农业生产。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中“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得出:官商分利;根据材料中“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得出: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得出:宋代政府注意合理征收商税。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注意审题“历史变迁”一词,强调从汉到宋的变化。由材料中“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得出:两宋比汉朝航行更远,线路更多;由材料中“汉代”“置左右侯官管理”“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得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对比汉宋对外贸易的货物,由材料中“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得出: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增多;对比汉、宋官办贸易和民间贸易的地位汉代只提到官办的朝贡贸易,由材料中“宋代”“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得出:民间外贸日益发达,超过官办贸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宋代“不立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皆齐民"。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清代永佃制盛行,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并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从此,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

——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中期以后推行税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租佃制的变化。

(3)从宋至清租佃制度长期存续,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题文)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

A. 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 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 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查看答案

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查看答案

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 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B.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 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D. 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查看答案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 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 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 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