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分界线与古长城重合,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会影响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阅读下列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时候,尽管乳制品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但经常食用乳制品还是会被视为贫困的标志。在许多人眼里,这象征着某些被鄙视的落后部落。直到19世纪末期的欧洲,乳品的饮用还并未普及,还是普遍认为直接饮用乳品是很危险的,尤其对幼儿来说。因为它们是微生物的温床,有“变质”的缺点。当时的医生甚至指责奶类会散播麻风病。19世纪末期,由于对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也间接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更何况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发展到成熟阶段,其推广也大大促进了对奶类的消费。一战期间,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1950年3月23日,法国政府强制规定,必须销售用蜡封口的瓶装牛奶。从此,瓶装或纸盒装牛奶的销售日渐普及。
——摘编自邸笑飞《牛奶:被塑造的白色神话》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法、俄分别将奶牛带入中国。1923年,我国最早的牛奶业同业工会“上海牛奶业同业会”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奶类年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当时的牛奶消费依然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
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上世纪90年代,瑞典利乐公司把无菌复合纸包装从北欧带到了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乳业“黄金10年”的到来,让牛奶成为家家必备的日常食品。年来,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逐渐向更高的消费层次转变,与此同时,高铁、互联网购物等消费方式的普及,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的稳步增长。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5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36kg,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摘编《搜狐·历史》、《中商情报网》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到现代人们对牛奶的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原因。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牛奶消费的特点及影响
下图为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英国《卫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表明
A. 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
B. 英国对于融入欧洲怀有疑虑
C. 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
D. 欧洲国家联合抵御美苏争霸
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48年的《铁幕之后》反映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统治下的罪恶;1955年的《七年之痒》等电影则向观众展示了美国当前政治体制的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反映了
A. 政治形势影响电影发展
B. 电影受官方意识形态影响
C. 政治题材电影成为主流
D. 美国政治宣传方式多样化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这表明
A. 德国民族意识觉醒
B. 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 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D. 抨击教会引起共鸣
赫拉克利特呼吁“人民应当为城邦的法律而斗争”;柏拉图认为“没有法律,人们将无法区别于野蛮人”;亚里士多德声称“法律是理智的体现,可以免除一切情欲的影响”古希腊三位哲学家的言论说明
A. 任何人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
B.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具有法治传统
C. 世人必须严守法律方能摆脱野蛮
D. 法律是遏制人性本恶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