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极格局形成,六七十年代受到冲击,九十...

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极格局形成,六七十年代受到冲击,九十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瓦解。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战结束前,许多政治家和国际问题专家就已预见到战后将会出现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势力对峙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的局面。……1947年9月,美国著名政治家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从此,“冷战”这一表示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词语便在金世界流行开来。“冷战格局”或“两极格局”成为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代言词。

——摘编自张象《从反法西斯联盟到两大阵营的对峙》

请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极格局”的形成。

(要求)必须结合史实加以论述,史实不全的按要点扣分;参照所给示例至少回答三个以上的史实。

(示例)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严重威胁世界各国安全、主权以及世界和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等多种力量的成长,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1) 两极格局是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量大军事集团队里、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为终点。两极格局表现两方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2) 形成条件:①二战后西欧列强普遍衰败,而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则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军事实力也迅速增长,成为唯一可以抗衡美国的国家;美苏由二战时的合作关系走向战后对抗,1945年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 的签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建立(12国、西欧和北美针对苏联);1955年《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统称《华约公约》签订,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8国、东欧和苏联,抗衡北约)。 ③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停止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世界已经分裂两个阵营。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接着美国经济.上推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针锋相对,政治.上成立九国共产党和中央情报局,经济.上组织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约。苏联和美国冷战全面展开。 【解析】 本题属于小论文题目,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题目的论点,注意观点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根据材料首先亮明观点,即两极格局是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量大军事集团队里、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再结合史实从形成原因、形成过程(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鸦片战争后,西学浪潮扑面而来,满清王朝不断衰微。这一切都促使知识分子开始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向西方学习,开启了近代思想文化趋势维新的艰难历程。2017年暑假,秦陕中学组织“研学之旅活动,带领大家绘制近代“思想地图”,追寻思想者熔铸中外的足迹,感受先进中国人应对危机变革的思想历程,体会中国近代社会的波澜壮阔。

(研学站点一)

武汉一面对危局的实践主张(注:张之洞长期驻跸武汉,担任湖广总督,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设计者和实践者之一)

站点资源“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1898年《劝学篇》

(1)依据本站点资源,概括张之洞的核心思想。在此思想影响下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研学站点二)

广州世纪之交的制度探寻(注:康有为出身广东,长期在广州开办学堂,进行变革理论宣传)

站点资源在他(康有为)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写的《中国近代史》

(2)依据本站点资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应对危局的方案是什么?与张之洞相比,康有为的方案进步性表现在哪里?

(研学站点三)

北京一除旧纳新的思想启蒙(注:陈独秀以北京大学为活动中心,宣传进步思想,领导站点资源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新文化运动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3)依据本站点资源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通过本次研学活动,你对中国近代思想变革历程有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寒假里,老师布置了一份历史作业:寻觅历史改革的足迹,要求同学们从中外历史上的历次改革思考“背景”“内容”“影响”三者的相互关联,从而学会发现、认识历史演进的规律,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以下就是刘一同学整合的“30年代大危机与改革”的部分资料,我们共同阅读思考并解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33年3月,政府命令全国银行“休假”4天。集中力量支持有支付能力的大银行开业,淘汰已实际破产的小银行,接着政府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1933年5月,总统批准公布《农业经济调整法》,并设立“农业经济调整署”,规定缩减农业生产……政府与生产者签订合同,由政府付给租金或“货币奖金”。

1933年6月,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执行法令。规定将全国的工业划分成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负责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

1933年11月,政府成立“民间工程署”,拨款33亿美元,用于完成18万项工程计划和支付工资。1935年8月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改变以往由民间团体资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实施“福利主义”试验。

材料三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摈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大发展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发了较大的空间。资本主义体制经过自我扬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

(1)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表现出时间长、破坏力强、范围广等特点,请依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说明“破坏力强”这一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举措。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主要特点。你如何评价这场改革?

 

 

查看答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体制,自秦建立,经汉、唐、宋、元不断发展完善,至明清达到顶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唐代,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书敕令、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招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驳的权力,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批驳,甚至将其封还重拟。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认可才成。尚书省是接受上述决议的执行机关。

——摘编自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新举措,简析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查看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出现重要变革所示美术作品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呈现出

 

A. 规范、均衡、理性的特点

B. 奔放、多彩、浪漫的特点

C. 夸张、变形、抽象的特点

D. 写实、批判、精细的特点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如图所示的历史概念。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