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 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C. 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
A. 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
B. 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C. 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D. 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努,经商团体的构成除职业商人外,也包指军人、官吏、皇室成员及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宗教人士,这-现象说明宋代
A. 四民平等已成共识 B.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秉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 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 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 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 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了宋朝
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