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贸易,16世纪后,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B.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 反映了欧洲贵族生活的奢靡
D. 反映了欧洲的矿产资源匮乏
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1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 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 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D.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盐铁论·轻重》载:“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封建社会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
B. 协调盐与铁的生产关系
C. 进一步拓展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
D. 保障盐铁生产,满足人民需要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 “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 “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 “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 晚上“市”门紧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