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前十年清朝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为国内自强运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英国有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
A. 西方转变侵略手段
B. 日本经济问题凸显
C. 中国政治日益黑暗
D. 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下表出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1600-1923》,说明了1751-1792年停泊在广州口岸的外国船舶数目,由此可知
国家 年份 | 英国 | 法国 | 荷兰 | 瑞典 | 丹麦 | 美国 | 其他 | 总计 | |
(公司船) | (港脚船) | ||||||||
1751 | 7 | 3 | 2 | 4 | 2 | 1 | - | - | 19 |
1780 | 12 | 12 | - | 4 | 3 | 3 | - | - | 34 |
1787 | 29 | 33 | 3 | 5 | 2 | 2 | 2 | 5 | 81 |
1792 | 16 | 23 | 2 | 3 | 1 | 1 | 6 | 5 | 57 |
注:港脚船为东印度公司颁发特许状,允许持该公司执照航行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私家商船。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出超地位
B. 英国在西方造船业中水平最高
C. 广州因一口通商而有外贸优势
D. 英国在中西商贸中居领先地位
在明晚期最受大众欢迎的劝善书,是经道教传入佛门,再转手至儒门的《功过格》。它是一种将日常道德行为量化的实践手册,由晚明至清,乃至民国时期一直流传不息。明代晚期以功过格为表征的劝善思潮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
A. 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
B. 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
C. 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
D. 宗教信仰追求实用性
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人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A.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B. 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D. 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汉武帝时期,政府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收回并禁止诸侯国铸钱。上述措施有利于
A. 强化皇权专制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促进商人崛起
D. 形成藩镇割据
为调和“礼”和“刑”这两套社会规范在德政下的冲突,西周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基本观念,使“刑”这一消极社会规范成为西周辅助德政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说明西周时期
A. 已经萌发了重民思想
B. 外儒内法得到运用
C. 统治者注重自身修养
D. 仁政思想受到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