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虽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倡自由贸易,但1815年土地贵族占主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保护农业国内市场,随后外国也提高对英国工业品进口税。材料中《谷物法》的颁行
A. 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B. 反映英国需进行议会改革
C. 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需要
D. 促进了农业对外出口剧增
古罗马法侵权行为的责任方式经历了习惯法中的刑罚制裁(如“同态复仇”)到《十二铜表法》定额罚金、《阿奎利亚法》最高市价赔偿,最后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估价损失赔偿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侵权行为认识的理性化
B. 对人身自由的绝对尊重
C. 罗马法的体系走向完善
D. 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削减
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并放宽其落户政策,统计为非农业人口,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从户籍上限制农民进城的旧规定。这反映出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B. 社会管理适应改革进程的需要
C. 城乡差距和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
D. 农村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
A. 抗战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限制
B. 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C. 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
D. 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甲午战前十年清朝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为国内自强运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英国有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
A. 西方转变侵略手段
B. 日本经济问题凸显
C. 中国政治日益黑暗
D. 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下表出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1600-1923》,说明了1751-1792年停泊在广州口岸的外国船舶数目,由此可知
国家 年份 | 英国 | 法国 | 荷兰 | 瑞典 | 丹麦 | 美国 | 其他 | 总计 | |
(公司船) | (港脚船) | ||||||||
1751 | 7 | 3 | 2 | 4 | 2 | 1 | - | - | 19 |
1780 | 12 | 12 | - | 4 | 3 | 3 | - | - | 34 |
1787 | 29 | 33 | 3 | 5 | 2 | 2 | 2 | 5 | 81 |
1792 | 16 | 23 | 2 | 3 | 1 | 1 | 6 | 5 | 57 |
注:港脚船为东印度公司颁发特许状,允许持该公司执照航行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私家商船。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出超地位
B. 英国在西方造船业中水平最高
C. 广州因一口通商而有外贸优势
D. 英国在中西商贸中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