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

 

B.

 

C.

 

D.

 

D 【解析】 根据材料“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要耕作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项是石器、骨器工具,这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生产工具,排除;C项是翻车,是灌溉工具,不符合“主要耕作方式”,排除;铁犁牛耕才是封建社会的耕作方式,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鞭春”(见下图)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活动。立春日,造土牛以劝农耕,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策励农耕。这最早起源于周朝,至唐朝、宋朝时期则更加盛行。这反映我国古代

 

A. 重视农业祭祀

B. 以农为本理念

C. 崇拜耕牛传统

D. 小农经济盛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上的革命。”

请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之唐宋又有一定提高,人口增长明显。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作物棉、麻等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一些初级加工、或兼营相关副业。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地区需要向依赖邻近地区提供商品粮。明朝后期到清朝,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一些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为特点,亲自参与生产过程的经营地主。其经营已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包括许多与市场有密切联系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相关的副、牧、渔业。

——摘编自张帆著《中固古代简史》

材料二  从中世纪到18世纪,英国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不断改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此同时,英国一些地方农业制度也出现了变化,特别是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经营制度。16世纪上半叶羊毛价格上涨,一些地主把佃农驱赶出农场和村庄,把佃农的土地或者共有地圈起来,将其改为牧场。地主再把这些土地租给雇佣劳动力的租地农场主经营,收取地租。他们精耕细作,勤施肥料,推广新技术,使得土地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

——摘编自韩毅主编《外国近现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表现并简述其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明清农业经济发展相比,概括近代英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英国对印度的侵略

A. 极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B. 导致了印度的近代长期的贫穷和落后

C. 推动印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 客观上有助冲破当地落后的生产关系

 

查看答案

据记载:“17世纪以及18世纪初,在欧洲15—40多岁的育龄妇女中,2/5—3/5的人没有结婚。妇女第一次结婚的平均年龄是30岁;但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晚婚的模式被打破了。一直到1850年止,欧洲的平均结婚年龄在不断下降。”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A. 婚姻观念的改变

B. 妇女地位的提高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民主思想的传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