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队南下之后,“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1273年以后,大农司辑《农桑辑要》、王祯《农书》等各类官修、私修农书相继问世。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 农书的种类和来源繁多 B. 土地高度集中社会动荡
C. 农耕文明的影响力很大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北宋时,在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设置的贸易场所一一榷场里面,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榷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据此可知
A. 榷场是为了回购书画文物而设置的 B. 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
C. 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 D. 北宋时期北方的经济水平低于南方
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
A. 秦朝的焚书坑儒
B. 明朝的特务统治
C. 唐朝设置节度使
D. 汉初分封同姓王
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创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
A. 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B. 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
C. 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
D. 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逼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是后发资本主义国家,1861年刚刚起步,进入20世纪还在慢慢爬坡,和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不沾边,与最后的、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不靠谱。当时产业工人只有300万,占总人口3%,但是比较集中,绝大部分在彼得格勒、乌拉尔、中部工业区,彼得格勒有40万人,占12%,60%是集中在500人以上的企业,这在其他国家是少见的。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摘编自金雁《十月革命的前因后果》
材料二 由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策略上的正确性,能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理论同他自己对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预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广大民众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而引发的革命热情,抓住广大民众对“和平、土地、面包”的强烈渴望和临时政府在政策上的失误,号召大家起来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从而导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成功。
——摘编自金雁《十月革命的前因后果》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