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中英间第一次通使。英国借为乾隆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最终目的是借以打动乾隆皇帝,同意两国互派使节,开放天津等港口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但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清政府便拒绝了英国一切的‘敕书’。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作者的主旨是
A. 中国早在1793年已进入近代史
B. 马嘎尔尼访华酝酿了后来的侵华
C. 中国丧失了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
D. 英国对华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
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丝织业的规模扩大
C. 生产部门分工细致
D. 机器生产成为新宠
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 青瓷、白瓷
B. 粉彩瓷器、白瓷
C. 青瓷、珐琅彩
D. 唐三彩、青瓷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 由西域传入
B. 属水力灌溉工具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出现于隋唐时期
“其车之制,车身用板作槽,槽中架行道板一条。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两边各带拐木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
A. 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B. 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C. 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 D. 是农业灌溉工具的重大改进
《国语·齐语》:“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古代手工业这种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必然要求 B. 古代手工业没有面向市场导致
C.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D. 力求保证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