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 自东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快。宋朝时期形成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农业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民营手工业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制茶业和制瓷业最出色,成为了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当时的海船载重大大增加,在泉州出土的宋船重量约为250吨,属于中等船。宋朝在当时国际军事舞台上远逊于汉唐,其政治弱势地位使它缺乏胸怀世界、吞并八荒的政治抱负……十字军东征、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迫使阿拉伯商人把海外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向东方开辟新商路。北宋中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宋政府规定只许“自广州路入贡,更不得于西番出入。”从大食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宋代海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地扩及欧洲、中东、东非、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地。
——王树伟《宋代海外贸易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
(2)材料二体现出怎样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某位同学对新航路开辟做了如下评价:“它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之路;它是人类文明交融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该同学的评价中分别使用的史观是
A. 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B. 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
C. 社会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D. 社会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全球通史》中:“到18世纪的后一段时期,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己在历史上首次发展起来。但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欧洲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另一个原因在于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 交通工具的落后是欧亚贸易的主要障碍
B. 欧洲的生产能力尚不具备优势
C. 欧洲人更喜爱美洲或东欧的物品
D. 亚洲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关于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①阶段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
B. 在②阶段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C. 在③阶段美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
D. 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
A. 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
B. 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 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D. 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A. 18世纪中后期
B. 19世纪中后期
C. 19世纪前期
D. 20世纪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