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 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 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 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 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 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
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 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 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 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 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
A. 《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 《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
C. 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
D. 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
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这段材料
A. 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
B. 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C. 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