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9年5月,清廷将初等小学堂分为五年制的完全科和四年制、三年制的简易科三种,以推广小学教育。在中学教育方面,学部仿照德国学制,于1909年5月15日奏准将中学堂分文科和实科两类,文科重经学,实科重工艺。在女子教育方面,1911年4月,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进一步打破男女不得同校禁令,议决“初等小学儿童年龄在十岁以内,准男女同学”。此外,大力充实和发展实业教育,强调“实教育最为富国裕民之本”,同时继续推动留学教育……在美国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下,外务部和学部拟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成立游美学务处,创办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截至1911年,新政教育改革培养了大约200万名学堂学生和万余名留学生,他们多数因接受近代教育而成为旧政权的反对者。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在当时中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虽然还十分有限,但由于他们属于知识精英分子,对清朝统治的影响就非比寻常。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况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拥有崇高的国际地位,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材料一 唐朝时,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地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商人也不绝于途。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缘边之地设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长安的大学里有数量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很多留学生回国后按照唐朝模式改造本国社会,日本“大化革新”就是由回国留学生策划的。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出玉门关西行,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海上交通,从广州出发,过马六甲海峡可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进而到达波斯湾沿岸各国。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总的图象就是一个专横腐朽的统治阶级治理着一个沉沦堕落的民族……只有三种合理的办法,要么从地球上消灭这个民族,要么以最轻蔑的态度对待它,要么改造它。这三种办法大体上是在中国的三类外国人的主张,这三类人依次是外商、在华外交官与传教士。
——摘编自杰罗姆·陈《中国与西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国际交流所呈现的特点,并说明上述国际交流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杰罗姆·陈对近代中国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由此说明
A. 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
B. 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
C. 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 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
1946年,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
A. 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 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C. 出于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
D. 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主权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 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