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A.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 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A.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 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 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 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一年)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反映了儒者
A.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
A. 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B. 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
C. 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D. 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
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 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C. 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D. 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
(题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
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