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魏孝文帝雄才大略,提倡汉化,发展教育,洛阳再度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心,一种介于汉晋...

北魏孝文帝雄才大略,提倡汉化,发展教育,洛阳再度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心,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书间的独特风格的新书体―魏碑体产生。这表明

A. 艺术繁荣推动政治改革

B. 艺术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

C. 魏晋书法艺术达到高峰

D. 魏碑是种综合性强的书体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碑体,又称为龙门体、伊阙宗等,因为魏碑书法的代表作是龙门石窟一千方左右的北魏造像题记。北魏平城时期是指公元4世纪90年代末至5世纪90年代前期。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从此开始了北魏在平城的历史。北魏皇帝重用汉族士族知识分子,自觉推动了与汉族文化的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书体。北魏孝文帝提倡汉化,发展教育,自觉推动了与汉族文化的融合是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政治措施,因此魏碑体的产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碑体的产生表明政治改革推动了艺术的繁荣,而不是艺术繁荣推动政治改革,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提倡汉化,主动学习汉文化的结果产生了魏碑体,无法得出魏晋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故C选项错误;北魏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主要时期,北魏时期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楷书,被人称之为“魏碑体”,材料无法得出魏碑是种综合性强的书体,故D选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商周时期,人们以地域关系来辨别夷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华夏与夷狄地缘关系被打破,礼义文化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夷夏观是儒学核心思想

B. 中原文化的优越感增强

C. 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D. 夷夏观的标准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世绩(594-669年),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家庭,青年时期参加了翟让领导的起义,后受魏徵的劝说归唐。在唐军平服河北和山东的战争中,他是一员主要将领,仅次于李世民。高祖晚年,他在原来的唐军基地山西北部的太原作军事长官,防御交厥。太宗非常相信他适于这个任务,他在太原这个重镇任军事长官直到641年,并在629年至630年平服东突厥的战争和事后安置突厥降民事务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太宗曾这样说过,李世绩之抗击突厥“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641年,他任兵部尚书时被召回朝廷。同年,一度率军远征薛延陀,此后就在朝廷过安定生活。643年他作了宰相,直到太宗末年都留在这个位置上。这一时期他多半外出征讨,一是在644年出征高丽,一是在646年抗击薛延陀。虽然最后这几年他没有在朝廷,但依然是一个对朝廷政治有影响的人物,因为他不仅是宰相,643年后还是太子詹事。

——摘编自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世绩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李世绩的活动。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摘编内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上述活动开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上述活动开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时以其“藩府旧臣”为主体的儒臣十分信任和重用,实行了卓有成效的汉化政策。具体表现在:建元表岁,改元“中统”,且指出“祖述变通,正在今日”。设立中书省,以儒臣赵璧为平章、廉希宪为右垂、张文谦为左垂;地方上设立十路宣抚司,其长官亦多用儒臣。在华北地区建立起了七个“世侯”军事集团,建立了一支杂揉蒙汉军制的武装力量。仿照中国传统制度建立礼仪制度。根据孺臣建议,立真金为太子,并令姚枢等儒臣对其进行教育。

忽必烈建立政权之初,实行了规模空前的行汉法运动,史称其为“一期儒治”。“一期儒治”时期的汉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摘编自陈秋速《蒙元时期回汉法冲突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忽必烈汉化改革成就取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忽必烈汉化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整理

表能够反映l9世纪中后期中国进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