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曹操指责袁绍在冀州吏治败坏时说:“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取得冀州后,曹操下令“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加王脩任魏郡太守,“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杨沛为长社令,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杀之,曹操“以为能”。司马芝为营县长,豪族刘节为郡主簿,宾客千余家多不奉法,包庇宾客不服兵役,司马芝即以刘节为兵。满宠为许县县令,曹洪的宾客犯法,满宠依法治罪。曹洪向曹操求情。满宠知道后,未等曹操说话,就把曹洪的宾客杀掉了。曹操听到后,高兴地说:“当事不当尔邪?”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在限制豪强势力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限制豪强势力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
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战争迅速展开。
——据百度百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要求:根据材料写出变化,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07年,杨度认为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喻户晓。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
下表是1970年西欧与美国经济对比表,对此表所反映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出口贸易 | 西欧 | 美国 |
黄金外汇储备(亿美元) | 885 | 426 |
钢产量(亿吨) | 270.3 | 117.0 |
汽车产量(万辆) | 936.4 | 824.4 |
水泥产量(万吨) | 11120.3 | 6405.6 |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导致美国经济水平下降
B. 西欧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C. 欧洲的联合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美国失去了经济霸主地位
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A. 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B. 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
C. 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
D. 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
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政府改变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例如1846年废除了对贵族有利的《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等。改变这些政策
A. 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B. 大大便利了英国向世界输出资本
C. 表明英国对经济的管制全面加强
D. 提升了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