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
时期 | 宰相中科举出身人数 | 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占比(%) |
唐宪宗时期 | 29 | 56 |
唐文宗时期 | 24 | 75 |
唐武宗时期 | 15 | 80 |
唐宣宗时期 | 23 | 87 |
据此可加,唐代科举制
A. 影响了唐朝的政治生态
B.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 利于提高官员道德素养
D. 推动官员选拔趋向公平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
D. 限制了皇权滥用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
《秦律》规定,有事必须以公文的形式书面请示,不得口头请示或托人代达。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国家统一的行政手段
B. 确保行政信息的真实性
C. 构建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
D. 保障皇帝政令畅通无阻
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
A. 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 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
C. 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D. 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