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
A. 使宋代君主权力受到相权的严重制约
B. 表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
C. 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D. 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
公元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 削相权以加强君权
B. 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C. 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D. 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
A. 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 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 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 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下表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
时期 | 宰相中科举出身人数 | 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占比(%) |
唐宪宗时期 | 29 | 56 |
唐文宗时期 | 24 | 75 |
唐武宗时期 | 15 | 80 |
唐宣宗时期 | 23 | 87 |
据此可加,唐代科举制
A. 影响了唐朝的政治生态
B.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 利于提高官员道德素养
D. 推动官员选拔趋向公平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
D. 限制了皇权滥用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