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表明
A. 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B. 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
C. 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D. 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A. 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 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 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在“剿夷”与“抚夷”的问题上曾摇摆不定。如果说(清政府)对外的“抚”字在鸦片战争初起时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让步,而到19世纪末几乎已成“降”的同义词。“抚”字含义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 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博弈
B. 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深重
C. 清政府国际地位的下降
D. 不平等条约的发展延伸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在两广总督府发现了《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批准文本,这些应该由中央朝廷保管的重要文件却在地方官府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条约涉及广州便于执行
B. 传统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 交通不便条约就近存放
D. 条约丧权辱国不敢上奏
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这说明
A. 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B. 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
C. 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D. 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B. 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 顺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
D. 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