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邓小平讲到:“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与此相关的重大决策是
A.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B.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 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D.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改革给处于困境中的国营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首钢巨变得益于
A. 依靠政府的计划性指令
B.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C. 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
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 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 冲击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 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 D. 推动了苏俄工业化的进程
(时空观念——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据《申报》记载,1896年杭州的通益公纱厂开建,“经丁绅丙、王绅震元等创办以来,其时风气未开,集资不易,故迭拨官款,以为提倡,先后共拨至401000两之巨”。这表明晚清时代
A. 民间发展实业蔚然成风
B. 政府对民族工业态度发生转变
C. 官僚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D. 资本主义的道路得到政府充分认可
《南浔志·南浔丝市行》记载:“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缩影,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鬼国通商是南浔地区经济发生变化的诱因
B. 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 反映了资本输出是当时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D. 反映了中国社会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