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C. 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D. 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
A. 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B. 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C. 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
D. 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
A. 立法权控制司法和行政权力
B. 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
C.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D.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配权力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国的国王没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只对英王负责
D. 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