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现代化运动源于中国秀异分子(引者注:包括开明士大夫阶层、新型知识分子集团、广大民众)的雪耻图强的意识,源于追求国家的“权力”与“财富”。而要雪耻图强,乃在使“中国之为中国”有可能,亦即维持中国之“认同”,主要是指“传统”在中国现代化中之“正面”或“负面”功能;而要追求“权力”与“财富”,则要使“中国之为中国者”有所“变革”。近代以来,中国秀异分子自觉不自觉地环绕“认同”与“变革”这两个观念。每人所赋予“认同”与“变革”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分量是不同的,这就多少影响、规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型态。
——摘编自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选取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
论述要求:简析背景,概述内容,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进行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至迟在北宋仁宗之后,民间善讼之风即初露端倪。民间“好讼”之风的兴起,使得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与职业应运而生,这就是“讼学”与“讼师”。在宋代统治者中,虽不乏明法之君,但其目的在于用法律的威慑力量来钳制百姓的思想和行为,并非是让百姓知法用法。于是,讼师始终处于地下活动,始终是官府打压的对象。他们游离于官方的体制之外,同时也不见容于士大夫阶层。种种迹象表明,宋代也许给当时的讼师提供了一个转变为受官府和民间都认可的“身份转型”即由讼师变为具有正当性、合法性的律师的机会。但是,这一转型终究未能完成。
材料二 在13世纪以前的英国,开始有了法律专家,他们有偿为诉讼当事人在王室法院和其他地方提供服务。亨利二世时期(1154—1189)英国的法律制度开始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及其延续以及亨利的后继者们的更为深入的发展,创造了一种有利于英国专业律师的出现及其人数增加的环境。到13世纪末,一个专业的教会律师群体产生了。在一味打压或者放任自流之间,英王政府最终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将律师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对其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其人数予以限制,对其不当行为加以规范,等等。正是这种“中间路线”的选择,使得英国早期的律师得以存活下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义贵《讼师与律师——基于12至13世纪的中英两国之间的一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讼师未能完成向律师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至13世纪英国律师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发表的宣言,虽重申了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但明确表示了否定“天赋人权”的平等自由说,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表明在当时的国民党看来
A. 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
B. 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先进
C. 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
D. 民族危机依旧影响民主的实现
下表为1978—2008年中国三大产业比例变动图,据此可知,中国
A. 经济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B. 技术更新速度制约了农业发展
C. 城市企业普遍活力不足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放缓
1960年苏联科学院成立非洲学研究所,又成立人民友谊大学,帮助亚非拉国家培养建设干部。1960年,日本外务省将加强对非交往作为当年外交的一大课题,并准备在未来两年内集中力量扩大对非贸易。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正式提出“新非洲”政策,开始大幅增加对非援助。这说明
A. 非洲历史文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B. 非洲在美苏全球争夺中居首要地位
C. 冷战大背景下的大国援非活动升级
D. 非洲独立国家增加改变了世界格局
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
A. 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B. 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C. 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D. 认为中国必须推行政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