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

()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B. 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

C. 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D. 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处理能力。联系材料,“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说明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说明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虽然出现在宋朝,但材料并没有体现该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 经济地位优越    B. 政治地位低下

C. 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 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查看答案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查看答案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中西悬差的现实,郭嵩焘认为正视中国与西洋关系的新格局,承认并接受这种新的中西关系,在此基础上探求外交上的自处之道。曾纪泽对西洋文明有着和郭嵩焘一样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在新的中西关系下,提出了“酌情据理”的外交对策。但是,郭嵩焘与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郭嵩焘认为列强来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商求利,与列强开战毫无必要,且只会“贻患日深”,主张“通商——自强——独立、近代化外交”。而曾纪泽认为《南京条约》以来一切中外和约,“有伤自主之体统”,必须“设法改订”。提出加强国内军事备战,阻遏列强侵华野心,从而为外交求得和平解决提供便利,形成“自强、外交独立

——近代化外交”的模式。摘编自张浩《郭高燕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和曾纪泽外交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曾纪泽的外交近代化模式。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现代化运动源于中国秀异分子(引者注:包括开明士大夫阶层、新型知识分子集团、广大民众)的雪耻图强的意识,源于追求国家的“权力”与“财富”。而要雪耻图强,乃在使“中国之为中国”有可能,亦即维持中国之“认同”,主要是指“传统”在中国现代化中之“正面”或“负面”功能;而要追求“权力”与“财富”,则要使“中国之为中国者”有所“变革”。近代以来,中国秀异分子自觉不自觉地环绕“认同”与“变革”这两个观念。每人所赋予“认同”与“变革”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分量是不同的,这就多少影响、规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型态。

——摘编自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选取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

论述要求:简析背景,概述内容,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进行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