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中书省负责诏敕的制定;安史之乱后,唐德宗以翰林学士(被天子视为“私人”)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中书省则负责草拟日常政令。这种变化
A. 使三省职责更加清晰
B. 是皇权对相权的侵夺
C. 表明中央集权的减弱
D. 旨在提升行政办事效率
隋初,文帝接受大臣建议,“悉废汉以来州郡辟署佐僚之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吏部在选用地方官佐时全都使用外地人。刺史、县令皆每年考核政绩,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重复任用。这一做法
A. 打破地方政权垄断,健全社会组织
B. 深化对基层官吏监察的强度
C. 破除宗法体制,巩固国家政权统
D. 强化中央集权利于制度变革
西晋时,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以上,太子师傅增至6人,太子舍人、庶子、洗马等属官增至三四十人,都是由当时的名流担任。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后,立即增加太子兵力,到宋文帝时“至实甲万人”。梁朝太子精兵估计也不下万人。这些史实表明,西晋南朝时期
A. 太子掌控朝廷实权
B. 官僚政治日趋完善
C. 皇权诉诸亲缘维系
D. 皇子争立现象频繁
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明确的监察职责,叫“六条问事”,除第一条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二千石郡守的,监察王国的内容没有载入明文。据此可知,当时
A. 郡守势力已日益膨胀
B. 监管郡守成国家工作重心
C. 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
D. 国家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
秦国君主的继承方式在春秋初年以前以(兄死)弟及为主,自秦穆公后,秦国也采取了子继代替弟及的承继制度,但它的子继不分嫡庶,“择勇猛者而立”。秦国继承制度的变化
A. 确保了君主血统的纯正
B. 利于秦国贵族内部的稳定
C. 有利于树立国君的威信
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齐桓公在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获得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资格后,他要效仿古代帝王“封泰山,禅梁父”,但被管仲极力劝阻,未能成行。这反映出当时
A. 齐国内政被卿大夫操纵
B. 管仲在政治上思想保守
C. 西周社会结构根本改变
D. 传统文化影响政治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