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曾对西周分封制这样解释:“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商后代微子的封国)。”其主要含义是
A. 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
B. 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
C. 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
D. 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1945年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征发壮丁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
| 1937 | 1938 | 1939 | 1940 | 1941 | 1942 | 1943 | 1944 | 1945 | 总计 |
全国共计 | 92.8 | 164.9 | 197.6 | 190.1 | 166.8 | 171.1 | 166.7 | 161.1 | 93.9 | 1405 |
四川 | 10.3 | 17.1 | 29.6 | 26.6 | 34.5 | 36.7 | 35.2 | 39.1 | 28.3 | 257.4 |
河南 | 12.7 | 32.4 | 26.4 | 38.4 | 24.3 | 21.4 | 20.6 | 11 | 2.5 | 189.7 |
江苏 | 1.8 | 2 |
|
|
| 0.1 |
|
|
| 3.8 |
广东 | 3.5 | 8 | 13.2 | 12.6 | 10 | 12.2 | 10.4 | 18.9 | 3.6 | 92.4 |
陕西 | 3.7 | 6.9 | 12.6 | 12.7 | 8 | 9.9 | 11.8 | 14.5 | 8.6 | 88.7 |
黑龙江 |
|
|
|
|
|
|
|
|
|
|
山东 | 1.3 | 16.2 |
|
|
| 0.1 |
|
|
| 17.6 |
湖南 | 19.1 | 22.1 | 22.3 | 21.6 | 16.9 | 20.8 | 18.4 | 10.1 | 5.4 | 156.7 |
(注:此表中的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则抗战期间各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说明。(要求:信息清晰、合理、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据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与“应战”,并评价晚清政府的“应战”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谋全局”“谋万世”,从不依据任何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外政策。这说明我国
A. 以稳定世界的局势为首要任务
B. 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 以综合国力增强为外交独立的前提
中国积极参与的某国际组织在成立宣言中写道:“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 上海合作组织
B. 亚太经贸组织
C. 不结盟运动
D. 世界贸易组织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苏关系开始出现了一段波折,甚至一度爆发边境冲突。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歧,促使中国重新考虑与美国的外交策略,由此开始了中美之间全新的外交旅程。据此可知
A. 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B.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持续对抗
C. 中美关系的改善改变了冷战双方的实力对比
D. 中国外交策略的调整加速了苏联解体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