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
B. 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
C. 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D. 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
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新中国外交有以下特征:革命性,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内向性,外交决策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过渡性,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的过渡。以下事件更多体现“过渡性”这一特征的是
A. 与苏联缔结友好同盟条约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 援越抗法、抗美援朝的决策
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A. 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 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 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
A.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 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 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这段日记记载的史实是
A. 中共七大
B. 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七届二中全会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39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在衡山开班,叶剑英为副主任。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体现出国民党
A. 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
B. 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
C. 正为战略反攻做最后准备
D. 已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