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对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统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中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货学金制度和社会需求信息来引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引导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1997年3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再次明确了实行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1998年,首批“并轨”改革后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供求市场的调节对学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此后,全国高校全面按照新体制进行运作。在新的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自主择业。

——摘编孙步凌《我国高校招生就业体制的历史演变探析》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合适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

 

 

示例:论题:我国高校就业体制演变初探。 论述: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有高校就业制度存在弊端,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市场发生变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进行了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具体内容包括:废除国家分配的政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我国高校就业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才素质;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等。总之,我国20世纪90年代高校就业体制的改革适应了我国社会实际,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解析】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可以拟定论题为:我国高校就业体制演变初探。在论述环节,由材料“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指出原有高校就业制度存在弊端,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需要改革我国高校就业体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竞争也是我国高校就业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关于我国高校就业体制的具体内容,由材料“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货学金制度和社会需求信息来引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引导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可见废除国家分配的政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对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的看法,可以从促进高校持续发展、提高人才素质培育人才市场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出发,肯定我国20世纪90年代高校就业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的结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行刑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大明律》增设“奸党”一条:“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清末新政中的修律变法改革,主要包括删改旧律、制定新法两部分内容。删改旧律,基本完成了传统中国律法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的改造工作;制定新法,大体完成了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传统中国律法所没有的法律起草工作。经此改革,传统中国诸法合体的法律编纂体系基本被打破,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

——摘编自李在全《清末修律制法述略》

材料三  到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40件、行政法规706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律》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大明律》相比,清末修律制法有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为使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商谈早日克竞全功,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对此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A.标志着九二共识的达成

B.体现出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

C.明确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

D.推动了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

 

查看答案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

B. 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

C. 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D. 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新中国外交有以下特征:革命性,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内向性,外交决策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过渡性,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的过渡。以下事件更多体现“过渡性”这一特征的是

A. 与苏联缔结友好同盟条约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 援越抗法、抗美援朝的决策

 

查看答案

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A. 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 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 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