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5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穆斯林世界,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它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由于
A.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
B. 新式帆船与罗盘针的应用
C. 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
D. 一大批优秀航海家的涌现
、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甚至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C.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
有历史学家指出:“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此变化源于( )
A.西欧发生的“商业革命”
B.“海上马车夫”荷兰沟通世界
C.蒸汽轮船用于远洋航行
D.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的海上探险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 三角贸易的形成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广东新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
A. 明清“海禁”政策导致白银大量内流
B. 闭关锁国政策下官营贸易的兴盛
C. 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D. 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
盐引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明朝政府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盐商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再把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获取利润。这反映了明朝:
A. 食盐业被政府严格控制
B. 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
C. 食盐市场出现官商勾结
D. 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